据互联网消息:2025年3月28日 匈牙利国家银行(MNB)的基金会丑闻近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可能是国家合作体系(NER)——总理欧尔班·维克托的政治经济网络——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腐败案例之一。一份来自国家审计署(ÁSZ)的最新报告揭露了这场涉及2660亿福林(约10亿欧元)公共资金的“盛宴”,揭示了资金如何被挥霍于高风险投资、豪华房产和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人公司,而非其宣称的教育和研究目标。
巨额资金的起点
整个事件始于2014年,当时匈牙利央行向其新设立的六个基金会注入巨额资金,总额高达2660亿福林。这些基金会打着“支持教育和研究”的旗号,承诺为国家培养人才。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2019年,这些基金会合并为一个实体,账面资产一度宣称增长至2830亿福林。但审计署的调查却描绘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截至2023年底,基金会及其资产管理公司已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连日常运营都难以维持。
今年1月,基金会监事会主席向央行行长发出紧急警告信,称“基金会目标性运作和偿付能力正面临直接威胁”。这封信成为丑闻全面曝光的导火索,迫使公众重新审视这笔巨额资金的去向。
资金流向何处?
调查显示,大量资金并未用于公益,而是流向了与NER核心人物相关的项目。基金会曾斥资数亿福林购买布达佩斯市中心的豪华办公楼和乡间城堡,但这些资产随后要么闲置,要么以低价转手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基金会员工向G7.hu透露:“那些房产看起来更像是给某些人准备的礼物,而不是服务于公众。”
更令人震惊的是,基金会将部分资金投入高风险金融产品,结果导致巨额亏损。审计署报告指出,仅2023年,投资组合就因市场波动蒸发了数十亿福林。此外,基金会还向一些与NER精英关系密切的公司提供了低息贷款或直接资助。例如,一家与央行高层亲属有关的建筑公司获得了数亿福林的“文化项目”合同,但项目最终无疾而终,资金下落不明。
法律与政治的“保护伞”
这场丑闻之所以能持续多年,离不开NER体系的政治和法律庇护。早在2016年,当独立媒体和反对派议员试图揭开基金会账目时,执政党Fidesz迅速出手,通过法律将基金会资产定义为“非公共资金”,以此规避信息自由法的约束。时任社会党议员托特·贝尔塔兰曾在2015年提起诉讼,要求公开账目。尽管法院一度支持他的诉求,但新法律的出台让判决形同虚设。
政府发言人科瓦奇·佐尔坦曾在电视节目中半开玩笑地说:“但我们成功了吗?”这句话后来成为公众讽刺当局掩盖真相的经典语录。而作为基金会的实际掌舵人,央行行长马托尔奇·乔治的角色备受争议。他的家族成员,包括儿子,多次出现在基金会投资的受益方名单中,进一步加剧了腐败指控。
危机升级与新挑战
2025年初的审计署报告让丑闻彻底浮出水面。报告不仅曝光了基金会的财务危机,还指出其委托的私人资产管理公司存在严重违规行为。这些公司几乎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操作,导致资金大幅缩水。专家估计,到2024年底,基金会实际可用资产可能已不足1000亿福林,与账面价值严重不符。
这场危机让新任央行行长瓦尔加·米哈伊陷入两难。瓦尔加在2024年接替马托尔奇时曾承诺清理央行非核心业务,甚至考虑将基金会资产并回央行,以改善其负资本状况。然而,当前的混乱表明,这一计划可能适得其反。央行自2023年以来因高利率政策导致债券价值下跌,已深陷负资本困境。若基金会资产回归,不仅无法填补窟窿,还可能将丑闻的责任推向新领导层。
社会愤怒与国际目光
丑闻曝光后,匈牙利社会反应强烈。反对派呼吁对马托尔奇及其团队展开刑事调查。布达佩斯街头甚至出现了小规模抗议,民众手持标牌,上面写着“还我税金”。
国际社会也开始关注这一事件。金融分析师警告,如果丑闻处理不当,匈牙利可能在西方投资者眼中沦为高风险国家。尤其是在欧盟已因法治问题冻结对匈资金的背景下,欧洲央行虽允许匈牙利央行在未来几年解决负资本问题,但持续发酵的丑闻可能招致更严格的审查。
NER体系的缩影
“这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失败,更是NER权力集中的象征,”一位经济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过去十年类似的腐败案例层出不穷,但央行基金会丑闻的规模和浪费程度尤为突出,被称为NER的“最浪费盗窃”。2660亿福林的公共资金本可用于改善教育、医疗或基础设施,却成了少数人手中的棋子。
未来会如何发展?一种可能是政府通过立法或注资迅速掩盖问题,继续现有模式;另一种可能是丑闻引发更大抗议和国际压力,迫使当局采取行动。但鉴于NER的政治强势,后者似乎希望渺茫。正如一位抗议者所说:“在这个棋局中,我们只是棋子,而棋手从不打算输。”